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

不平安的聖誕節(by 喬瑟芬)

今天是平安夜。但它的起始並不平安,在很久很久以前,這曾是一個屬於難民的節日,是一個底層勞工家庭逃難中,窮到只能睡在馬槽的故事。那晚產子的,是一個未婚懷孕的少女,跟著一個她不那樣熟悉,但願意幫她養大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的男人。

在今天,這個難民家庭的處境恐怕會更艱難,疫情使國境關閉,在感染的風險下,連本國人搭機尚且都需要切結書或PCR證明,一對異鄉人,女的還大著肚子,旅店恐怕連廁所都不會讓他們進去,甚至不會希望他們留下,此刻醫療資源多麼重要,絲毫「浪費」不得,何況還不知道是哪裡來、抱持什麼認同、會不會變間諜的難民。
當然,後來的歷史考證讓我們知道,12/25不可能是耶穌的生日,那是帝國平定民心、收編宗教的統治手法。教會雖然順著政權「不小心」把日期搞錯了,也順便從地下組織扶正成了國教,但新約聖經的開頭還是記載了這樣一個血腥慘案:羅馬派駐猶太地區的希律王,在聽說一個嬰孩的預言後,派人把境內兩歲以下的男孩都殺光了。
是,這情節真有點像哈利波特的開頭。風頭過後,耶穌和他的麻瓜生母馬利亞、養父約瑟遷往一個叫拿撒勒的小城,在那裡長大成人。約瑟看起來還蠻疼愛耶穌,至少沒有像某盟說的「沒有血緣的孩子不會愛」,耶穌的童年比哈利好很多,還繼承父業,弟妹們也敬重他。
三十歲那年,這個社會眼中的魯蛇不知哪根筋不對,開始傳道,嚇壞了所有鄉里。在襁褓中就經驗到流亡滋味的耶穌,特別在意人們是否善待弱小和有缺乏者。他不在在富麗的會堂裡坐著傳道,反而都跟流浪漢、性工作者、孤兒寡婦在一起,總之呢,社會認為誰髒誰不好,耶穌就往哪裡去,還跟他們吃吃喝喝、談笑風聲,男男女女一起四處旅行傳道(唉額,有違倫常,盟盟快來)。
富可敵國的企業家跑來找他求助,他若講兩句好話,一大幫子門徒的傳道生涯就不愁吃穿了,結果他超不識相的說:「財主要進神的國,比駱駝穿過針的眼還難」。是不曉得世俗界裡連各國總統候選人都要恭恭敬敬的去向大老闆「請益」嗎?這傢伙的白目還沒止境的,他在聖殿翻桌叫罵,揭穿某些黑心廠商如何詐騙百姓、連窮人寡婦都不放過的惡行。
果然,擋人財路者下場都不會太好,何況掀桌子這可是暴民的行為,上帝子民怎麼可以這麼不文明咧?這麼早就搞階級鬥爭,帝國跟資本家不聯合收拾他才怪。傳了三年半的「福音」後,耶穌被抓起來,當成叛亂份子處死,不爽他很久的猶太人大義滅親、帝國依法行政,還有耶穌自己的口供,絕無冤案錯判。誰敢質疑司法制度?誰敢反對人民授權給國家的合法暴力?左膠必須死!
有趣的是,耶穌在「最後的晚餐」上,懷裡擁著一個他特別偏愛的男性門徒,那親暱可是直達BL等級的,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,還把自己的母親託給這位門徒照顧,指著這位男士對馬利亞說:「看,妳的兒子」。以上都是聖經原文喔,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這些異性戀會在婚姻裡交換的誓約呢?耶穌太前衛了,兩千年前就在提倡多元成家了。
喔,我沒有說耶穌是同性戀喔,這要尊重本人的認同啊,而且說不定他是酷兒,或勇於嘗試平等非單偶制伴侶關係的先鋒呢,畢竟,三十歲的猶太男子沒有結婚生子是不太尋常的事。若耶穌有妻子,她會怎麼看待耶穌跟門徒們的關係,又怎麼看待耶穌所傳的道呢?
耶穌留下的誡命,總歸來說只有一條:「愛人如己」,這可不是現代基督徒那種「神愛你,但你要ooo、xxx」,而是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、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尊嚴,請設法讓每一個人都擁有。愛人如己,是實踐平等、公義的的具體行動,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,那是否定帝國統治基礎的政治行動、是挑戰所有既得利益者的革命宣言。他上十字架為的從來不只是個人意義的救贖,而是一項以愛讓人們看見結構之惡的行動,那才是終極的救贖。
這是我所認識的耶穌、我所認識的聖誕節。我的耶穌說的是:「來,跟從我,愛人如己,扶助弱小、餵養窮人、善待孤兒寡婦、與困苦人同在」。
他是十字架上的政治犯、良心犯,是「守護家庭價值」那群人從來就沒有了解過的敵人。主流基督教真正的威脅哪裡是什麼家庭崩解、同性戀、女性主義跟性解放?是耶穌,是耶穌啊!是那四本記載了他的言行,而被教會一項一項遺忘、違背的福音書。耶穌的教訓要是認真的看待、實行,不只基督教會要被翻過來,世上真的有認真照顧弱勢、盡力拉近經濟與社會不平等的合格政權也不太多,還有一些國家的民主和國族尊嚴,是建立在一部份國民與他國人的血汗與犧牲之上的,而耶穌所傳的道,就是在跟這種不平等的結構與價值宣戰。
轉眼,又是一年的平安夜。當年,馬槽里的嬰孩平安酣睡,伯利恆四境卻有很多父母哭嚎的聲音,因為他們的孩子被殘忍的殺害了。如今,基督徒們的聖誕節,張燈結綵慶祝耶穌的降生,卻不再記得那些哭聲,也不記得這幾年死去的同志,和被壓迫者的痛苦呼求。
教會門內,詩歌、燭光,互稱弟兄姊妹圍在一圈,歌頌著那位降世成為人類的救主,早遺忘了兩千年前到處躲藏、只能透過暗號連繫、在地下洞穴秘密聚會的日子,忘了帝國曾經對他們獵巫搜補、把他們抓去競技場餵獅子的事。
也不過就幾十年前,台灣老一輩基督徒還必須偷偷摸摸溜出家門去教會禮拜、深怕父母發現,有些人當了很久很久的慕道友,只為等父母百年、盡了最後一份孝道,才敢受洗。有些年輕的孩子,因為堅持不拿香、不祭祖,而被趕出了家門。
如今,信耶穌不再需要家庭革命了,基督徒不再需要躲藏在暗櫃裡,甚至成了一種文明、成功的象徵。然而,當信徒抬頭挺胸、對社會宣告他們的信仰時,卻有些人被趕出了教會的門。而留在門裡那些,甚至頌揚、支持起那些違背所有信仰教導與良心的政治人物與政權;滿口主啊主啊的同時,照樣與拆教堂、關押他們主內弟兄姊妹的極權政府往來,另一邊,也有牧者與教堂呼籲信徒相挺一個種族歧視、滿口惡言、手握聖經拍照卻毫無信仰美德的總統,大概忘了耶穌其實也不是白人這件事吧。
約瑟和馬利亞拼著被宗教審判定罪的風險,保護了耶穌的安全。馬利亞未婚懷孕,是可以被石頭打死的,而約瑟不指控她,反而選擇養大耶穌,也可能使他遭遇猶太社會的排擠與不諒解。他們的「信心」,不是聽話順從,而是一起對抗整個宗教律法形成的不義結構。我相信,他們沒有忘記那一夜,因為他們而失去孩子的那些家庭。
當我們歌頌著上帝的奇妙計劃,讚美耶穌道成肉身、成為我們的拯救,是否同時也看見聖經中帝國濫殺無辜的不義?是否也看見那些不義如今仍繼續上演著?今日,教會的門,是否又願意為那些國家不要的、社會鄙視的人敞開?
耶穌死了,死在十字架上,留下一條愛的誡命,他的到來,為的是打破二元、解放所有的框架,但基督徒們卻一代又一代、一次又一次的,把耶穌和他的誡命,重新釘死在十字架上。
我相信,今晚耶穌會跳過那些華美的教堂,去到因傷心而聚集的人們之間,與他們同哭,並在陰間的街上,擁抱那些提早下車的人們,教會不要的,國家和社會不願善待的、基督徒不願正眼瞧的,沒關係,耶穌會視為寶貴。

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

今晚是平安夜,基督徒,你會在哪裡?

原文連結:平安夜,基督徒,你會在哪裡?


※ 作者:Joshephine Hsu

今天,是平安夜,很多教會張燈結綵,慶祝著。但,在很久很久以前,聖誕節曾是一個屬於難民的節日,是一個底層勞工家庭在逃難中,窮到只能睡在馬槽的故事。那晚產子的,是一個未婚懷孕的少女,跟著一個跟她不太熟,但後來願意養大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的男人。

當然,後來的歷史考證讓我們知道,12/25不可能是耶穌的生日,那只是帝國平定民心、收編宗教的統治手法。教會雖然順著政權「不小心」把日期搞錯了,也 順便從地下組織扶正成了國教,但新約聖經的開頭還是記載了這樣一個血腥慘案:羅馬派駐猶太地區的希律王,在聽說一個嬰孩的預言後,派人把境內兩歲以下的男 孩都殺光了。

是,這情節真有點像哈利波特的開頭。風頭過後,耶穌和他的麻瓜生母馬利亞、養父約瑟遷往一個叫拿撒勒的小城,在那裡長大成人。護家盟應該要合理懷疑約瑟不 愛耶穌甚至虐待過他才對,不過根據記載,耶穌的童年比哈利好很多,他繼承父業,弟妹們也敬重他,基本上算是一家和樂啦,直到三十歲他不知哪根筋不對跑去傳道為止。

在母腹中就經驗到流亡的耶穌,特別在意人們是否善待弱小和有缺乏者。他平常可不是在富麗堂皇的大教會裡坐著傳道,反而都跟流浪漢、性工作者、孤兒寡婦在一 起,總之呢,社會認為誰髒誰不好,耶穌就往哪裡去,還跟他們吃吃喝喝、談笑風聲,男男女女一起四處旅行傳道(唉額,信望盟出來說幾句話啦,這樣不怕亂倫雜 交嗎)。

富可敵國的企業家跑來找他求助,其實,他只要講兩句好話,一大幫子門徒的傳道生涯就不愁吃穿了,結果他超不識相的說「財主要進神的國,比駱駝穿過針的眼還 難」。連我們的總統候選人都恭恭敬敬的去面試,都不敢這樣對工商團體阿!這傢伙的白目還沒止境的,他在聖殿翻桌叫罵,揭穿某些黑心廠商如何詐騙百姓、連窮 人寡婦都不放過的惡行。是說,擋人財路者下場都不會太好,何況掀桌子這可是暴民的行為阿!上帝子民怎麼可以這麼不文明咧?這麼早就搞階級鬥爭,帝國跟資本 家不聯合收拾你才怪。

傳了三年半的「福音」後,耶穌被抓起來,當成叛亂份子處死,不爽他很久的猶太人大義滅親、帝國依法行政,還有耶穌自己的口供,絕無冤案錯判。誰敢質疑司法制度?誰敢反對人民授權給國家的合法暴力?

不,我沒打算掃興的談死刑,我想談的是耶穌在「最後的晚餐」上,竟然在懷裡擁著一個他特別偏愛的男性門徒,那親暱到連Sherlock跟John或一票瑯 琊綁眾男優們都得甘拜下風了。而且阿,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,耶穌還把母親託給這位門徒照顧耶,他指著這位男士對馬利亞說:「看,妳的兒子」。以上都是聖經 原文喔,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這些異性戀會在婚姻裡交換的誓約呢!若不是誓約,就表示耶穌是個想提倡多元成家、道德淪喪的壞人!你看,現在後世的教會要公 投反對你了吧!

喔,我沒有暗示耶穌是同性戀喔,沒有足夠證據前不要亂說話比較好;而且說不定人家是雙阿,也說不定他是史上第一個嘗試平等實踐非單偶制伴侶關係的先鋒呢, 畢竟,三十歲的猶太男子沒有結婚生子是不太可能的事。若耶穌有妻子,她怎麼看待耶穌跟門徒們的關係呢?她又怎麼看待耶穌所傳的道呢?阿離題了,我只是想 說,約翰福音這段如此有腐味的描述竟神奇的被原原本本保留下來了,白紙黑字寫在聖經裡,只是那些宣稱絕對遵從聖經的人們,很樂意無視這些細節,卻繼續抓著 某些根本是翻譯錯誤的名詞跟去脈絡的經文跳針跳針。(喔這只能另外看懶人包:https://goo.gl/ALQkVx

耶穌留下的誡命,總歸來說只有一條:「愛人如己」,這可不是現代基督徒那種「神愛你,但你要改變性傾向」,而是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、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尊 嚴,請設法讓每一個人都擁有。愛人如己,是關於如何實踐一個平等、公義的國度,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,那是否定帝國統治基礎的政治行動、是挑戰所有既得利益 者的革命宣言。他上十字架為的從來不只是個人意義的救贖,而是以一個愛的行動讓人們看見結構之惡,那才是終極的救贖。

這是我所認識的耶穌、我所認識的聖誕節。在信望盟高興的慶賀守護家庭的公投連署第一階段門檻過關之際,我仍願意說自己是一個基督徒,因為我的耶穌說的是:「來,跟從我,愛人如己,扶助弱小、餵養窮人、善待孤兒寡婦、與困苦人同在、不要在地上累積財富」。

他是十字架上的政治犯、良心犯,是一個護家盟、信望盟從來就沒有了解過的「敵人」。是的,主流基督教真正的威脅哪裡是什麼家庭崩解、同性戀、女性主義跟性解放?是耶穌,是耶穌阿!是那四本記載了他的言行,而被教會一項一項遺忘、違背的福音書。

今晚,是平安夜,你會在溫暖的教會裡?還是在街上尋找祂的身影?

今晚,基督徒,你會在哪裡?

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

井邊相遇 -- 約翰福音第四章

原文連結:南方井邊:井邊相遇 -- 約翰福音第四章


我們終於來到了「井邊」。耶穌從猶大地區要回到加利利,路過撒瑪利亞。在這裡,與一位來井邊取水的婦人有了一段非常有意思,也常被誤解的談話。

被誤解的原因,是戴上「父權主義」的眼鏡在觀看。在父權主義的眼光下,一位撒瑪利亞的婦女,根本不可能與耶穌平起平坐地聊起「形而上」的事。但這看似日常生活的場域裡,確實因為兩人的對遇,而談及許多「超越界限」,「超凡入聖」的事。

上帝的啓示無處不在,與基督的對遇可以發生在生活裡的每個層面。一位被猶太人看輕的撒瑪利亞婦女,所領悟的,不會比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尼哥德慕少。






ㄧ、耶穌是怎樣來到這口井邊的?4:1-6
在猶大地區的宣教與洗禮進行得熱烈,已經引起猶太人當中敬虔的法利賽派的注意,耶穌要回加利利,也許是避一下風頭,也許是減低正面衝突的機會。
回加利利的路,會經過撒馬利亞。他們一行人經過「敘加」這個城市,這裡有古井,被稱為是雅各的井。
撒馬利亞人被猶太人看輕,視為血統不純粹,在被擄與流亡的日子裡與其他民族相混了。但他們仍自認是雅各的後代,崇拜耶和華上帝。只是他們並不以耶路撒冷為信仰中心,自己還有別的聖地(比耶路撒冷更古老的「示劍」。)

二、肉體的口渴與心靈的口渴 4:7-15
正中午,井邊有一位婦人出來打水。耶穌向她要水喝,開啓了談話。
這個「正中午」的時間很奇妙。戴著父權主義的眼鏡來看這段經文,很容易去想像這個女人可能會因為她一再換丈夫,現在又與人同居的身份,被社會唾棄,而需要趁中午井邊人少的時候出來取水。真的是這樣嗎?(下面再詳細討論)

這裡我們也可以這樣看:這個「正午」的相遇,和尼哥德慕趁著黑夜來訪,是個對比。

從經文看來,這個婦人又機敏又有知識,也很懂得保護自己。她首先提出「猶太男人」對一個「撒瑪利亞女人」討水喝,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規範。
但是這個猶太男人(耶穌)說,他自己是擁有活水的人。反而是她應該向他討水。
婦人說:這是我們祖先雅各留下的井,餵養了好幾十代的人們,你比雅各更偉大嗎?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嗎?
耶穌以我們常常背誦的經文回答她:「人喝了這水,還會再渴。人若喝了我所賜的水,就永遠不渴,這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,直湧到永生。」

這位婦人的反應是:她渴慕這喝了就不再渴的水。

她還停在肉體的層次,希望可以不再勞苦地取水,還是已經懂得耶穌所說的水,是在心靈的層次?




三、關於丈夫的話題與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 4:16-30

耶穌要這位婦人去叫「丈夫」來一起領受這「活水」。但是她說,她沒有丈夫。
在這裡,這位婦人一次又一次的「失敗」生涯被展現出來了。

父權主義的解經者喜歡在這裡看到一位「敗德」的,性饑渴的,聲明狼藉的婦人。
但是,比較貼近那個時代的情況的,是她所嫁的人都很快地死了,不管是因為戰爭還是疾病。甚至有可能她得遵從「利未拉特」婚俗,就是哥哥去世,弟弟得娶寡嫂的舊規矩。因此她一共嫁了五次。
不管是「敗德的女人」,還是「掃把星」,她的婚姻問題確實是會把生命力都耗盡的。在井邊與耶穌相遇的時候,她可能有一起生活的伴侶,但已經沒有傳統婚姻的名份。

耶穌把她的狀況說了出來。她也沒有惱怒,反而說耶穌是先知。
然後,換她提出看似不相干,卻很重要的問題:哪裡才是真正的聖地?哪一套宗教規則才是正確的?

其實這個問題,和她的生命一定是非常相關的。
耶穌回答她,在哪裡都不是最要緊的,上帝並不受空間拘限。重要的,是要以心靈誠實敬拜上帝。

於是她得到解放,得到自由,成為一個宣講者。泉源從她湧出。

討論:

1. 她並不是一個「敗德的女人」,但是她現階段的生活方式,可能不是一般社會視為美滿的生活,所以被邊緣化了。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,一樣很容易把一些過著不尋 常生活的女性擠到社會邊緣去。喪偶、失婚、離婚、甚至選擇單身,就可以把一個女性逼到社會邊緣。在教會的團體裡,更是這樣。
渴望被愛、被瞭解,渴望肉體與心靈的生命都能得到豐富的滋養,原本是人最基本的慾望,但是一旦被視為邊緣者,往往就被剝奪了這最基本的人權。

2. 在我們當中,在陌生的文化中耗盡體力為我們看顧老人的外籍看護,流落街頭的遊民,性工作者等等,也在問著:我要怎樣得到那永遠不再渴的泉水?我要遵行哪一套宗教守則或社會規範,你們才願意把我們當人看?你們願意瞭解我們的信念?我們的儀式?我們視為神聖的東西嗎?
耶穌說:上帝是個靈。意思是說祂無所不在,不受一定的儀式與規範限制。要與祂「相親相愛」,就是用「心靈和誠實」來敬拜祂。
心靈和誠實,是每個人都有的。不管何種民族、怎樣的社會地位、怎樣的靈性養成經驗,所有的人都有一顆心,跟真誠面對自己的可能性。
耶穌要我們去開發這樣的可能性,而不是要我們去跟隨一套僵化的體系。

3. 在LGBT團體追尋婚姻權的時候,也提供我們新的眼光來觀看:當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回答說:「我沒有丈夫。」並得到耶穌肯定的時候,她很可能是生活在一個女 性的關係裡,有一位支持她,與她同行,卻不被社會視為「丈夫」的伴侶。耶穌沒有看輕這樣的關係,祂只是平靜而真實地說出這位女性所走過的,可能很艱苦的婚 姻之路。
當這位婦女得到「活水」,她當然就是要和現在的伴侶分享。耶穌也要這位伴侶一起來,享受這生命的泉源。
就像我們在LGBT團體中看到很多這樣美好的關係,就像我們團契裡的姊妹,就是因為碰見她的伴,而成為基督徒,一起熱心地讀經求道。從這段經文看來,耶穌對這樣的關係,有非常棒的教導:「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。」





四、不再饑渴的撒瑪利亞人 (四: 31-45)

1. 與撒瑪利亞婦人的「談道」,不但讓這位婦女得到心靈的滋潤,得到力量去宣揚,耶穌自己也覺得飽足而喜悅。
(分享上帝對人的「美意」,與人對談,是彼此培力,而不是一味付出而已。)

2. 耶穌對門徒說:「你們要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,別人勞苦,你們要享受他們所勞苦的。」
文化運動、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裡,都很在意自己的勞苦「被別人收割了!」但是這種「這群人勞苦,另一群人收割」的情況是常見的。教會的成長也常常是這樣。
耶穌要跟隨祂的人意識到:我們所收割的,並不是我們所辛苦栽種的。有太多人在我們前面努力,並且是上帝讓它成長,不是我們的能力讓它成長。

有哪些人勞苦過?
            a. 最近的一位,就是在井邊與耶穌相遇的婦人。
            b. 在撒瑪利亞地區,顯然已經有許多人是盼望著上帝國、期待基督的。有不少人宣揚過上帝國的信息。他們的努力,讓人心已經預備好了。

這是「在計劃之外」的「收割」。門徒也許會覺得在撒瑪利亞宣揚福音的時機還沒有成熟,但是因為井邊的婦人的出現,這個時機竟然就已經在眼前!他們一行人在撒瑪利亞住了兩天。許多人「親眼看見」耶穌,體會到他就是他們所期盼的基督。

加利利人本來不大理睬耶穌,但是祂從耶路撒冷回來,名聲就不大一樣了。如今有許多人接待祂。
這是很有趣的現象。在約翰福音裡,耶穌在加利利與耶路撒冷之間來來回回地走著,在「路上」發生許多事。


五、迦拿--迦百農的奇妙醫治故事(耶穌所行第二個神蹟)四:46-54


耶穌又到了迦拿。遇見一位大臣。

迦百農是羅馬帝國軍隊駐防的地方,有一個希律王底下的大臣的兒子住在那裡,生病快要死了。大臣來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。
耶穌不用自己去迦百農,只是與這個大臣談話,這個「兒子」就已經好起來了。
這是一個「使人信耶穌就是基督」的神蹟。

這個大臣與耶穌的對話很有意思:
「我的兒子快要死了,求祢醫治。」
「若不見神蹟奇事,你們總是不信。」
「求祢趁我的孩子沒有死之前,到那裡去吧!」
「回去吧!你的兒子活了。」

迦拿水變酒的神蹟,和這個醫治的神蹟裡,耶穌都有祂的「時間」,都顯出很從容的樣子。
他自己並不勞碌奔跑,也沒有任何特別的「儀式」。沒有呼喚眾人注意,沒有一絲一毫的「表演」特質。
認得出他所行的是「神蹟」的人,就會信。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靜靜的發生。和現在的醫治特會大異其趣。

處女之泉

原文連結:南方井邊:處女之泉






兩個禮拜前,「南方井邊查經班」讀著撒馬利亞婦人的裡面有「基督話語的泉源」,一位朋友提起柏格曼的《處女之泉》裡結束的一幕:
在被殺害的女孩倒臥的地方,泉水汨汨地湧出來。上帝用清潔的、充滿生機的水流,默默地回答許多痛苦的問題。

上個禮拜把片子找出來再看一次,再次被那了不起的影像感動了。

故事很簡單:騎士家的女兒由女僕陪著,騎著馬穿越荒地,要去教堂奉獻蠟燭。在路上,單純的女兒高高興興地停下來,與三個孤兒一起野餐。沒想到他們姦殺了她,搶奪了她漂亮的衣服,把她丟在野地裡。
三個強盜殺人者帶著搶來的東西,到騎士的農莊投宿,求售,因此曝露了惡行。騎士潔淨自己,帶著刀,將三個年輕人殺掉,為他的女兒復仇。

三個年輕人被殺,並不能解決如潮的痛苦。所有相關的人都還在難過地自責:陪伴的女僕承認自己對女兒滿心嫉妒,所以看到她受到暴力對待時,她沒有挺身相救。母親自責說:「她曾是我最愛的寶貝,但是她長大以後,和父親比較親近,疏遠了我,我因此恨她。」
他們找到了女孩的屍體,僅剩一件凌亂的單衣,臉上被撒了沙子。

「上帝,這一切都在你的眼裡,你看著她被殺,你看見我的復仇,你允許這一切發生!」騎士跪倒在沙地,憤怒地向上帝呼喊。

她們把女孩的身體移開時,水泉冒了出來,起先只是小小的水流,很快地,已經形成水窪,水繼續咕嚕咕嚕地流出來,每個人都可以用手掬起水來,清潔自己,飲下清新的水。
母親可以用這水清潔她受苦的孩子的身軀。

一個暴力與死亡的地點,就要轉化為聖境。
就在這裡,騎士允諾,要親自用他的雙手,建起一個石造的教堂。

我們住在天天都有暴力和傷害發生的世界,我們看到許多無辜者的死亡,聽到嚷著要報復的聲音。
但願有清新湧流的泉源,在我們當中,洗去所有的憤怒與自責,餵養所以饑渴的心。

耶穌的母親與第一件神蹟(約翰福音2,1-12)

原文連結:南方井邊:耶穌的母親與第一件神蹟(約翰福音2,1-12)


 在約翰福音裡沒有記載基督降生的故事, 也沒有家譜,只描繪了「道成肉身」的奇妙意境,強調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,本身是萬物之源。但是,「耶穌的母親」在這本充滿象徵的福音書當中,仍有她獨特的 地位。約翰福音不強調馬利亞以「童貞女」之身成為「救世主的生母」的角色,而是強調她作為一個「母親」對成年的耶穌的信賴,以及她對初代教會的意義。她是 耶穌的追隨者。

約翰福音中關於「耶穌的母親」的描述主要有兩處:在加利利的迦拿,她參與並促成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;在各各他的十字架旁,我們再一次遇見她,在一群追隨耶穌的婦女當中(約19:25),在受難的時刻陪伴耶穌。她的登場在約翰福音中雖稀少,卻都在重要時刻。

在十字架上受苦痛而瀕臨死亡的耶穌還在人群中看見他的母親,並對她說話,將她交託給「祂所愛的那位門徒」(19:26)。我們可以把「祂所愛的那位門徒」了解成是一個教會或是一群基督徒,他們在基督已經不在世間行走的時代,繼續努力活出福音的見證,「祂所愛的那位門徒」把她接到自己家裏去(19:27),並把她當成自己的母親。這個行動意義是:她在這一群初代基督徒當中,在耶穌所愛的人群中,繼續扮演著「母親」的角色

這位「母親」是初代教會的「寶」,是力量的傳遞者,在她的身上凝聚著對基督的記憶,由這個記憶出發,她繼續在信仰裡生養﹑培育。

母親在場

約翰福音第二章,迦拿婚宴上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關於基督的記憶。我們可以由這段經文來看,耶穌的母親怎樣參與祂的傳道事工:

耶穌和他的母親相遇在迦拿的婚宴上。約翰福音的敘述方式很值得 我們注意:首先,我們讀到說,這個婚宴是在耶穌由伯大尼回到加利利之後的「第三日」舉行的。在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呢?在這之前,施洗者約翰在約旦河邊見證 說,耶穌就是真光,是神的羔羊,是將要用聖靈給人施洗的,是神的兒子。因為約翰的見證,開始有人追隨耶穌,並輾轉相告,這一大段記載,結束在一句耶穌對祂 的門徒拿但業所講的一句話:

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,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。」(1:51)這是一個充滿希望而令人興奮的應許,令人想起雅各在伯特利所見天梯。而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,基督本身,要成為天梯。

講過這一句話的第三日,有讓我們感受到「天開了」的事就要發生。
這事發生在遠離耶路撒冷宗教權勢中心的地方,在偏遠的加利利,發生在一個日常生活時常可見的場合— 一個婚宴。有兩人要開始一個新的生命階段,有兩個家庭﹑兩群朋友要彼此融合。聚集在婚宴上賀客,在歡宴中彼此對話﹑彼此認識,他們在調整彼此的親疏關係,一起興奮地向舊的生命階段告別,一起祝福人生新階段的開始。

   在加利利的迦拿,有個婚宴。
我們讀到關於這個婚宴的第二句是:「耶穌的母親在那裡。」耶穌 的母親在場,她在一個日常﹑卻很令人興奮的場合,處於一群彼此關聯﹑心中帶著對新生命希望的人當中。顯然地,她屬於他們,是他們當中的一員。也許那一對新 人是她從小看到大的親戚鄰舍的孩子,也許她正與他們分享她的生活智慧。
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。主角登場了,但我們還看不出,在這樣平凡的吃喝宴樂中,有什麼奇蹟會發生,讓人看到「天開了」,感受到神的大力量。
到此我們只知道:祂的母親在場。

母親的催促與信任

    宴會進行到一半,沒有酒了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詩篇中說「酒能悅人心」(104:15)。酒,在這裡象徵著一股使人歡悅的力量。

我們都有過經驗,就是在一個歡喜的場合,忽然起了紛爭﹑有了傷害,或是痛苦與悲傷的記憶突然浮現,於是,歡悅的力量突然枯竭,一個喜洋洋樂融融的家庭﹑團體,因為失去歡悅的力量,分裂成許多孤寂的個體,不再有團契的感覺。
耶穌的母親警覺到,在這一群人當中,歡悅的力量正在消逝﹑枯乾,就像許多敏銳的,「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」的媽媽們一樣。有意思的是,她沒有任這個情勢繼續發展,或覺得跟自己沒關係無所謂,而是馬上帶著無限期待跑去告訴她的兒子說:「他們沒有酒了。」(2:3b)她信任她的兒子,深知祂不至於眼睜睜看著這樣一個「希望的團契」變得枯竭疲憊。
「婦人,我與你有什麼相干?我的時候還沒到。」(2:4)耶穌的回答讓我們不禁想要為這位母親打抱不平。但是她自己卻一點兒也不介意,把這樣的回答當成應許,快樂地吩咐起負責婚宴的人,當照著耶穌所說的來行。當祂的時候到來,人們開始聽祂的命令行動。

耶穌的吩咐,一點兒也不困難達成:把水倒滿石缸,再舀出來。很日常的動作,奇蹟卻在日常的動作中完成—潔淨用的冷冽清水變成香醇好酒。祂將使人合睦的歡悅力量賜給人,而且豐盛而有餘。

     母親的同在與代求
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件神蹟,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,顯出祂的榮耀來。」(2:11)
按照約翰福音的記載,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,追隨祂的人第一次經驗到「天開了,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。」
祂的母親在這個神蹟中在場,而且還扮演了一個神蹟的催促者的角色。這個神蹟在歡宴的人當中出現,讓即將枯竭的歡悅力量再次出現。耶穌的母親屬於這一群歡宴的人,警覺地看出他們的需要,為他們代求,以信心和耐心等待她的「第一個神蹟」。
因為她曾參與了這個「歡悅力量再現」的神蹟,當她的兒子離開,祂的追隨者只能靠追憶與故事來堅定信心時,她成為祂的追隨者的母親。

我想起好些經驗到喪子之慟的母親們,把過去與孩子同在的歡悅與痛苦記憶藏在心裡,由那裏汲取力量,自己成了眾人的祝福。讚美這些母親!

耶穌在迦拿--恩典與喜悅的筵席

原文連結:南方井邊:耶穌在迦拿--恩典與喜悅的筵席



圖:Vermeyen:迦拿的婚筵


清潔的水倒進空空石缸,
舀出無限歡悅佳釀。
人品嚐驚喜,
卻不知這一切從哪裡來。

負責管理的人,
不知道自己所管理的筵席
瀕臨耗竭與匱乏。
但是那位母親,
覺察,
代求,
等待。

行動的時刻在祂手中,
只管辛勤倒水,
由空虛到充滿。

豐盛的改變就要開始。
潔淨的水倒入石缸,
舀出滿滿恩典喜悅。

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,
在快樂與忐忑不安的人群裡,
祂給予永恆歡悅的力量。
在美酒香氣裡恩典無窮盡,
祂的榮耀第一次照亮黑暗。

願我們也都品嚐驚喜,
並知道這喜悅的力量從何而來。
潔淨的水倒入空空石缸,
舀出最美佳釀。

圖:Giotto: 迦拿的婚筵

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

施洗約翰見證基督

原文連結:《南方井邊:施洗約翰見證基督》

約翰福音一章15-34節
  1. 15 -18 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
    a. 
    恩典真理與律法相對應,摩西與耶穌基督相對應。
    b. 
    看不見的神,和看得見的神子耶穌基督相對應。
    討論:「律法」其實就是一種宗教儀式與宗教團體生活的守則,以及社會的規範,現代中文譯本直接翻成「法律」。
    不過,在猶太人的脈絡裡,「律法」不只是十誡與條文,而是被上帝揀選,與上帝立約,經驗著上帝同行的共同記憶,以及根據這樣的記憶所發展出來的生活方式。
    遵行摩西的律法,對猶太人來說,是在動盪的時代、失去國家之際,緊緊抓住的身份認同。
    摩西所經驗到的上帝,是為以色列民立了律法的上帝,透過遵行律法,以色列民可以找到通往上帝、認識上帝的「道」。
    在耶穌基督身上顯明的上帝之「道」,卻是那看不見的「恩典」與「真理」。恩典是「法外開恩」的慈愛。照著公義的律法,人類是與上帝隔絕了的,但是因著祂在基督裡的「恩典」,祂彰顯了自己,人可以認識真理,得到新的、屬靈的生命。
  2. 19-28 從耶路撒冷來的質問--宗教權威者來審核約翰的身份

    a. 
    由耶路撒冷派來的宗教權威者,帶著對彌賽亞(基督)的盼望,想要瞭解約翰的角色。約翰堅守「見證者」的身份。

    b. 
    約翰為人施洗的意義。
    「求祢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,並潔除我的罪。」(詩篇51:2
    「上帝啊!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,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(堅定)的靈。」(詩篇51:10
    討論:約翰到底憑著怎樣的權柄在施洗呢?並不是這個既定的宗教權威組織與結構所認定的權柄,而是直接從上帝來的。他所有的權柄,都來自「差遣」他的那一位。
    (路加福音很用心地把他描述成祭司撒迦利亞之子,但是約翰福音的關懷很不同,強調的是施洗者約翰乃是直接由上帝差遣的。)

    約翰所施行的洗禮,是潔淨自己身心與悔改轉向上帝的禮儀,也可能是加入約翰所代表的宗教運動的一個記號。
    「耶穌運動」也接納了這個洗禮的儀式,成為基督教很中心的神聖禮儀。
  3. 29-34 上帝的羔羊
a. 真正能除去這個世界的罪的,是這隻「上帝的羔羊」。他會被殺,被獻為贖罪祭。
b. 
約翰所施行的洗禮,是為了「顯明」耶穌,讓真正能除去罪孽的那一位被世人看見。
c. 約翰在這裡,甚至不是以禮儀或特別的權柄觸動「聖靈降臨」的人,而只是聖靈臨在並內住於耶穌的「見證人」。他用銳利的心眼看見並證明了耶穌是上帝之子。
(和《路加福音》的描述有極大的不同:路加福音用誕生故事努力地說起約翰和耶穌的關係緊密,但是在《約翰福音》裡,施洗約翰卻一再強調,他之前不認識耶穌)


討論:
「洗禮」的經驗分享與探討:
因為小帳棚的成員來自各種教派,所以有豐富多元的洗禮體驗。記下一些要點:
*有人在很年輕就「受浸」,換上白衣,走上講台,走下梯階,整個人浸入水中,很有趣。但是因為太年輕,所受的信仰裝備也還少,其實無法體會「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」的感受。因為現在換了性別與名字,其實完全是個新的人了,還挺渴望再接受一次洗禮。
*長老教會與許多普世教會一樣,都尊重其他教派所施行的洗禮,不會要求想要加入長老教會的他教派信徒「再洗ㄧ次」。頂多會有一個告白信仰與握手接納的儀式。
*有人是在嬰兒時期就由父母抱著,「受洗歸入教會」,長大之後,出於自願,覺得有感動,再接受堅信禮。堅信(堅振)之前有信仰教育課程。堅信禮是個人在眾人之前做信仰告白,並被接納成為教會成員。
理論上,洗禮與堅信之後,會成為這個教會的成員,教會其他人也要一起來扶持、幫助他的信仰成長。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對本來所屬的教會有足夠強烈的認同,也有人洗禮之後,想要再流浪去尋找自己的信仰之路。
*在「同光教會」受洗是非常美好的經驗,信仰的熱情被點燃了,重新與上帝和好了。但是,在某些情況,在某些基督教的團體裡,或面對長輩的詢問,卻很難高興地分享自己的這種美好的信仰經驗。為了不要透露自己的性別身份,怕被問起:「在哪間教會受洗的?」原本生命裡很喜悅的事,也暫時無法與家人共享。
*洗禮是個人與上帝的約,即使不能馬上公諸於世,這個約還是很堅定,也很美好。
*外在的洗禮是一個看得見的記號。但是耶穌的「靈洗」在每個人心裡所發動的思想、決心與行動,外人不見得看得見,但是內在世界裡充滿耶穌基督的愛,充滿聖靈所給予的力量,會改變一個人,改變一個團體的。